今天给各位分享有中医思维的句子有哪些的句子,其中也会包括中医思维的好处关联句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正在找的句子,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弘扬中医文化句子有如下:
1、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2、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轮告传绝技呵护健康。
3、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4、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5、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6、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7、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8、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9、以精诚制药升饥,以本草济民。
10、看病用中药,治标又治本。
11、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12、上下五千年,推拿寿延年。
13、中医内外腊笑明兼治,祛除骨病顽疾。
一、中医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知识、技能和智慧,而智慧则是统领并决定着知识和才能的水平。 “从简单到复杂是知识;从复杂到简单是智慧”。 是历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其逻辑方向通常是“从复杂到简单”,而中医是传统文化之一,中医的逻辑方向也是“从复杂到简单”——在临床中,是将各种复杂的症状,逐一辨别,诊断为一个或并团汪几个简单的病机,然后“有的放矢”地施治。
自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后,西学东渐,国人只是注重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知识及部分技能,却忽略了学习西方人的智慧(智慧本来也学不来)。所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及其后期的学习,学的通常是西方文化中的知识,“从简单到复杂是知识”的逻辑方向已经固化在我们的思维中。
现在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侧重于中医知识、中医理论,却忽视了启迪智慧,中医教材也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逻辑方向把一个问题进行分类、细化到极致,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到繁杂,临床应用中也无从下手。
二、中医理念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意译为:中医只有知晓了医道,才能明白医理、施展医技医术。
下面我简明地解释下“道理技术”:
① 术——是什么?
② 技——怎么做?
③ 理——为什么?
④ 道——什么、怎么、为么……一切一切的法则和规律乃至宇宙真理。突然顿悟开窍:原来是这样、就这么简单!——但又是“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上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学习中医,就是了解医术、掌握医技、明白医理,最后悟出医道的过程,医道是对医术、医技、医理的概括、归纳而升华,一旦明白了医道,则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现在的中医药院校教学,除了罗列医术、阐述医理(有时候也似是而非),而忽略了医技、医道——“知易行难”啊! 现在社会上的中医培训,就是培训“快餐”,只是短期内培训医术、医技,却不重视医理、医道——“无理寸步难行”啊!
三、中医天赋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天赋?天赋,就是“禀受于天、生来具有”,上天所授予、所给予的智慧、灵性、资质。天赋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当然,后天的学习可以激活、强化先天的天赋! “天生我才必有用”,就绝仔是说每个人都有天赋,只不过是有显性隐性之别、有所侧重之分而已。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结束语这么说(以上书页的画线部分):“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翻译为“孔子说:生下来就自发激活天赋、懂得知道的人是上等人,跟师学习而被动激活天赋才知道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闻听、读记才知道的人,又次一等。我(张仲景)素来爱好方术医学,请允许我信奉孔子这段话吧!” 医圣张仲景的这段话明确指出:学习中医,首先靠天赋(上天给的智慧和灵性),其次才是由师父“传道、授业、解惑也”。
四、学医练功
大家经常看到练太极拳、中华功夫一指弹等,看上去很简单啊,可是自己一伸手就天壤之别了,为什么,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练习太少。学习中医需要脚踏实地,狠练基本功,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学习,才能“学而能用、用则有效”。
学中医就要学真正的中医思维,中医的范畴是阴阳四时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四时是春夏秋冬;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其他生命体又何尝不是生于地,悬命于天呢?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份子,各种生命体又怎能脱离了天地而独存?人在天地间,有七情六欲,吃五谷杂粮,受风寒署湿燥火的影响,又怎能长生不老?又怎能不患各种各样的疾病?有了疾病就会有这样那样的身体不舒服,人体是疾病的载体,载体没了,疾病也就没了,所以,人死了也就没有痛苦了。所谓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所谓的疾病导致的种种身体不适,在中医眼里只是现象的不同表现形或蚂式而已。
弘扬中医传承的句子如下:
1、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2、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3、中医是科学不是玄胡租携学,中药治身病还治心病。
4、治愈奇效,世代传承。
5、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6、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7、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8、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9、养生源自中医,健康来自歧伯。
中医的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型坦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裤伏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句子吧,不同的句子类型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赞美中医的句子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美中医的句子
1、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埋孙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者液庆占有一席之地。
7、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首握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8、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革命。
9、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4名,被录用的针灸师将在美军基地为官兵提供针灸治疗服务,同时参与军方有关跨学科疼痛治疗的研究工作。军方公开招聘中医师进入联邦公务员体系尚属首次。这则招聘启事刊出后,一时间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极大关注。
10、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11、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12、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低调的华彩彰显着永恒不变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丽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你的仁爱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响彻四海诸地。我们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异。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不朽的神奇。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你,我们把热情献给了你。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杏林载誉沈水之阳,药院飘香辽东之滨。一校三区四院,南药北医创神奇。今日苦读为中医,明日必将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13、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14、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你的精髓,广为传诵。你的经典,终生铭记。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16、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17、《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18、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中医的许多思想现在看来依然是前沿的,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依然不能破解。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两千年前就形成的养生观与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19、中医学最初始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20、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21、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中医学是以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从望、闻、问、切等四诊信息的收集到临床疗效的评价无不基于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体现出祖国医学是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病”来进行临床诊治的。
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辨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20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20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源于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对人类生理、生命科学的研究与总结。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樱册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甲和乙两个人在湖边散步,甲看见鱼在湖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在水里嬉戏玩乐,还不时深入水里,或者一跃,浮出水面,就感慨地对乙说:“鱼儿真快乐,自由自在,悠哉游哉地。”而乙则不解地对甲说:“你又不是鱼儿,怎么知道它快乐呢?”甲又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由此联想到了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中医大多是根据外在的意象,如表情、神态等来推断内部征象,而西医则偏重于对解剖、生理、病理的研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表象理论。他们并不去深入研究具体真实地发生了什么,而是研究什么被感知了,然后通过感知,加上中医自己的理论体系去给已发生的事情定一个理论。
例如,拆岁风、寒、热、湿、燥、火。而西医可以更精确地告诉你到底真实地发生了什么。但什么是真实呢?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我们所感知的,永远都只是表象,只是真实的程度不同而已。
中医的表象是把整个人体当成了一个黑匣子,因为中医无法定量、定性,曾一度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但我们认为中医恰恰是在了解了人体生命共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命的个性存在,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中医更加人性化,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不否认西医在治疗许多急性病上有很快缓解症状的优势,但是疾病的病根真的就祛除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西医所用的药只是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而言的。
而中医则不一样,中医诊治讲究的是从增强人体正气的角度来抵抗邪气的侵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本身,而且还包括对人体自身体质的一种调护。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平衡的主体,人之所以患病就是因为人体的这一平衡被打破了,只有让人体恢复平衡,人才能健康。
所以就中药、西药成分而言,单一的一味西药,其组成成分一般很少;而即便是一味中药,其组成成分(从化学角度上来说)也是很多的,而且中药一般是以植物、动物这些天然的成分入药,药品本身的性质就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中药不易伤害人体。
而且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医人这么简单,这些理论是千百年以来人们生活的总结和实旅颂睁践的结果,博大精深。
中医的立足点不仅仅是等大家生病之后再去治疗,而是教会大家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才是“上工”医者应达到的目的。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食疗方法、季节防护等都印证了这点。
上医治未病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合一”、“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极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奥秘。
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4、望闻敏启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6、人搏誉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7、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8、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0、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11、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12、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15、桥银如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6、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7、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8、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9、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20、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有中医思维的句子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思维的好处、有中医思维的句子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